New Department:為何學傳要開一個研究部門?    

撰文:陳保焜 Paul Chan (本年度新任 Research Manager)

是甚麼吸引保焜離開機構後再回來服侍?

2022年於中神道碩畢業

在讀神學前,我已在學傳差傳事工部事奉多年,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對研究和教育類的工作有負擔,例如宣教教育、宣教研究和宣教士培訓等。因為當時學傳未有設立研究部門,我便決定離職入讀神學,不用滿足畢業後需留在機構兩年的要求,期望能更開放地探索自己的前路。

約於畢業前半年,義生約了我見面,告知我他將會接任學傳總幹事一職,並計劃開設創新及研究部(Innovation and Research Department),邀請我回來做研究主任。這邀請令我有種「啊哈」的感覺,很符合我心中的渴望。我期望做較實踐性的研究,也希望可保持接觸前線事奉的機會,能回到熟悉的學傳是挺合適的。還有,因為在學傳多年的薰陶,我一直對青年事工有負擔,在神學院也有幾份功課選擇了有關青年事工和門訓的題目。因此,能在學傳裏繼續做有關青年事工的研究,讓我感到興奮和期待!


創新及研究部簡介

創新及研究部的異象是協助前線同工在多變的處境中實踐不變的福音使命。福音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福音的實踐方式是可按處境而更新變化的。單以佈道為例,五百年前的教會不會用今天的小冊子或短片來傳福音,同樣道理,同工今天沿用的佈道策略也需隨處境改變。有人形容現今是一個「VUCA」 的世界,處境不斷變化,我們的實踐方式也需要不斷靈活地變化。創新及研究部門將會透過三方面的工作提供協助:一、描述處境;二、反思神學;三、建立新的策略和工具。


第一種工作是描述處境。著名領導學家麥克斯.帝普雷 (Max De Pree) 形容「領導者的第一要務是充分認清現實」。 描述處境也要花功夫,研究工作便能成為一大助力。例如,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持續研究和描述香港教會整體的情況,這有助前線事奉者了解當下處境。按現時學傳的事工焦點,研究的範圍會集中在香港18至29歲青年的佈道和門徒培育工作,現在我們正和學傳的校園事工部合作做一個有關香港大學生信仰面貌的研究,期望能檢驗香港的情況是否和美國的相關研究相似。期望這些研究工作更準確地描述現實,以幫助前線同工更新和調整佈道策略。


第二種工作是有關佈道和門徒培育的神學反思。假如描述處境是在定位我們正站在甚麼「起點」,那麼神學反思便是重新釐清「終點」是甚麼。確定了起點和終點,我們才會知道事工應該走向何方。以門徒培育為例,疫情令事工急速網絡化,教會嘗試網上直播崇拜和運用Zoom來開小組。網絡的運用逼使我們重新反思「關係」、「同在」和「鄰舍」等觀念,而這些神學反思能幫助我們了解新科技的優勢和限制,使我們能更適切地運用它們,不致於只求更快、更新而隨波逐流。神學反思和研究也需要時間,若借用保羅的比喻,研究部就好像大腦,而前線同工便是手和腳,各有不同分工。研究部正如一個「think tank」,可按照前線事工的需要和處境描述,融會相關神學概念,整理成一些「懶人包」,讓前線同工能更容易理解和參考,並應用於前線事工當中。

於同工聚會中分享有關成青的研究

第三種工作是建構適切新處境的事工策略和工具。以創新及研究部另一位同工August的嘗試為例,她正在開發一套有關情緒健康的事工策略和工具(而我主要負責青年事工的研究)。August因為看到香港青年心理問題愈趨普遍,而且不少滿有心志和能力的門徒也有「被輔導」的需要,因此期望建構一套有效回應青年心理需要的事工策略和工具。前線同工較難在繁重的事奉中,同時做開發新工具的工作,這便是創新和研究部盼望回應並提供協助的地方。

研究日常


簡而言之,學傳的研究工作期望採用「實踐神學」向導的進路,透過「描述現實」、「解釋現實」、「神學反思」及「更新實踐方式」的循環,讓同工和事工都能在多變的處境中,持續忠心地實踐福音使命。

  1.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

  2. 英文為「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a leader is to define reality」。

Previous
Previous

New Language:迎來跨文化同工

Next
Next

New Department:機構形象重塑Rebr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