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thLife 2023 Spring-總幹事的話

撰文:陳義生傳道

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9年的統計,香港教會人數正急劇下降。 教會流失的族群以青年和壯年為多,尤其15-44歲這區間,跌幅極為明顯。 教會人數下跌有各種原因,如社運和疫情等。但對一群年輕人來說,他們大多並非因不再相信而不願上教會。相反的,他們的學業和工作比以往更多變也更忙碌,壓力沉重,從而引起了對信仰有不同的反思。若教會不明白他們的處境,單單責備他們不忠心和不屬靈,卻不幫助他們面對生活上的種種挑戰,他們將感到受傷和失落,繼而流失。

近年在美國,社會學家Jeffrey Arnett將18至29歲界定為一個新的人生階段:「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或譯為「成青期」),並以此和青少年期/青春期(adolescence)與成年期(adulthood)做出區別。他指出,成青處於身份探索、不穩定的階段。Arnett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年輕人的一些特色,也使我們能更有智慧地為他們禱告。

第一、時下的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instability and unparalleled possibilities)。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經歷許多轉變,可能入大學前已安排空檔年(gap year)、大學期間參與海外交流、幾年內換了好幾份工作、工作幾年後又回頭讀書,結婚和生小孩的年紀往往也因而推遲了。你若問他們,明年會如何、有何計劃?他們很可能答不上來。

第二、青年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在財務上獨立(delayed financial independent)。由於讀大學或研究院的時間更長,他們得更晚才能出來工作,也更晚才有能力結婚和搬出去住。

第三、情緒健康(emotional needs):一份2022年的調查指出,51%的青年於受訪時表示正承受精神壓力,34%更表示過去一年經常感到憂慮和注意力難以集中。

第四、成青介於青春期和成人之間(feeling in-between)。他們離開了父母的監督,卻又還未擔起新的責任,因此,他們感覺自己介於青春期和成人之間。他們不認為自己仍是青少年,但又不認為自己已是成年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較專注於自身(self-focused),這過程中,他們也正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練習思考判斷做決定,並在財務上追求獨立。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青年既不成熟且貪玩。但事實上,現在的青年並非在逃避或拖延成為大人,而是需要更多時間自我探索。他們會積極地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identity)、歸屬(belonging)和使命(purpose)。他們想知道「我是誰?」、「我屬於誰?」,以及「我的目標是甚麼?」。

即使成青需要這段探索自我的過程(identity exploration),這並不代表他們是自私的一群。Arnett指出,「the 30’s is the new 20’s」:意思是,相較於上一代,現在的成青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探索自我、專注於自身。同時,面對無限的可能,成青們在追尋自己的人生時,往往會感到迷惘。在這段路上,他們需要更多支持而非批評。成青需要有人同行,給予他們更多機會,而不只是責備和糾正。不然,成青只能把迷惘藏在心中,不再有勇氣坦然分享。

事實上,我們機構也正學習如何造就成青。在世界的急速轉變之下,我們機構發現,從前一向倚賴的方法未必奏效。過去所謂成功的標準和原則,或許也需要有所改變,才能更有效地回應成青的需要。作為基督徒導師或牧者,我們不應害怕或禁止他們接觸不同的理念(況且也禁止不了),而是要和年輕人同行、對話、討論,聆聽他們的經歷,給予鼓勵,並讓他們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主耶穌來到這世界,帶給了我們新的盼望和在神國裏的可能性。祂勝過並粉碎撒但的勢力,又把人從罪的奴役中釋放出來,使我們與基督復活的大能有份(participate in Christ),成為神榮耀的子女,擁有全新的可能。今天的成青也可望成為神的兒女。他們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潛能,能為主作鹽作光,且這樣的生命潛質不會因環境改變而失落。

讓我們堅定地宣告這份永恒盼望的信息(a message of hope),使人看見成青生命特質的可能性,也願我們以禱告成為他們的祝福。

  1. 2019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組著;胡志偉、劉梓濠編:《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0),26頁。

  2. 筆者感謝香港學園傳道會研究主任陳保焜先生協助蒐集並分析資料。

  3. https://www.lifeichiban.org/ 調查顯示僅三成年輕人精神受困時會求助啟勵扶青。

Previous
Previous

引言:迎接變幻 擁抱永恆

Next
Next

新書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