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初顯成人的門徒培育建議

董家驊在其博士論文中分析了華人教會的初顯成人事工常有的五個限制:

一、主日崇拜集中在教導,而少有發揮群體建立的功能。

二、門徒培育常被視為是基督徒生活的額附加部分,只有少數積極追求信仰成長或有潛力成為未來領袖的人才需參與。(筆者參考了董家驊的建議,刻意用「門徒培育」一字來代替「門徒訓練」,以免讓人以為discipleship是要集中在訓練上)

三、人們習慣在有等級的架構中單向地關顧。有職位的人(如:牧者、組長、導師)被期待去照顧那些沒有職位的人,反過來卻不然。

四、教會多強調督導、委身和團結,但少談及個人的選擇、自由和界線。

五、人們花很多心力去籌備和參與正式聚會。但其實不少人認為,非正式聚會的影響往往比正式聚會更大。

而這些限制,其實和初顯成人的一些特徵不相符,例如:他們期望能更自主、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期望能有真誠的團體關係、期望活得有意義等等。

針對這些限制,筆者會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不要只叫初顯成人參與教會節目或聚會,要有自發和日常生活的群體生活和經歷。

二、要建立開放而謙卑的學習群體:導師在教導門徒時,不應單向的要求門徒聽從,不容討論和批判。而應開放一個討論的空間,供人交流。

三、實踐性的門徒培育:不只集中在上課和教導知識。導師應以身作則,帶領門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耶穌的教導。

四、要邀請初顯成人參與在服事中,特別是關心別人和社區的服事。當一個參與在神的宣教使命中,他才會尋找到自己的身分、召命和歸屬感。

五、鼓勵真誠的生命分享:重視人的整全性,不側重理性,也重視情感培育和分享。導師不一定能回應門徒的一切需要和掙扎,但他可聆聽門徒的分享,真誠同行。導師也可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軟弱。對初顯成人來說,故事比命題式的教導更吸引,也更有力。

六、建立大公教會的觀念:因為初顯成人會到處走,流動性很高。不要強留他們在自己教會,要教導他們,去到哪裡都應委身參與在當地的教會或信徒群體之中。

Previous
Previous

1. 其實上帝想教會做什麼?

Next
Next

6. 初顯成人的信仰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