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初職信徒牧養策略研究

Bridging With Research

撰文:陳保焜同工

筆者在上期的《Faithlife 因著信》分享過學傳有關香港大專信徒「從學校過渡到工作」(簡稱 TSW,即是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的研究。當中指出初職信徒面對的最大挑戰包括:長工時和疲乏、學習面對工作上的責任和壓力、世俗職場文化和教會文化的落差。而初職信徒認為最有幫助的支援包括:同行與分享、畢業前預先告知職場中將會面對的挑戰、同行業的信徒前輩作導師、職涯規劃等。這期筆者會更多分享如何幫助初職信徒的策略。

一、針對早期職業生涯的教導

研究中的受訪者表示教會甚少教導有關職場的事,即使偶爾在講道有一些關於職場的教導,內容也不是針對初職的處境。例如,教會常會教導信徒在職場要為神發揮影響力,但對初職信徒來說,他們大都只是「小薯仔」,只求生存,若要求他們在公司發揮影響力是不切實際,亦令他們感到挫敗。

克默(Kathy Kram)把職涯發展區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並按個人、事業和家庭層面列出各階段中會面對的特定發展任務。(1) 例如在個人能力方面,早期職涯時仍會疑惑自己是否勝任正擔任的專業角色、在大學接受的裝備是否足夠;中期職涯時大都已站穩陣腳,不再擔心自己未能勝任,轉而開始會與同事和同行的能力作比較;而晚期職涯時多做的是諮詢和傳承。牧者可特別把初期職涯的議題放在講道、小組週會和個別約談中,這能令初職信徒感到與他們相關和有共鳴。同時,牧者也可以多主動聆聽初職信徒在 TSW 上的關注和挑戰,了解香港職場的獨特需要。

二、針對性的活動和屬靈操練

初職信徒要適應新的生活節奏,包括工作、社交、作息等。面對較長的工時,他們會感到疲倦、少了自由和個人時間,除了工作,難有心力做其他事情。時間減少和身心疲憊,也會令他們相比 TSW 前減少了參與教會活動、服事、以及個人屬靈操練的時間,一些初職信徒會對此感到自責。若教會未能理解和體諒,甚至仍不斷要求初職信徒出席他們感到不相關的活動、以及催迫他們滿足教會事奉上的需要,便會令他們感到有壓力,甚至選擇離開教會。

但這是否代表教會不應做任何事情,只讓初職信徒休養生息便好?我們可參考美國富勒神學院的富勒青年研究中心(簡稱 FYI,Fuller Youth Institute)有關「目標明確的活動」(purposeful programs)與「便攜式的屬靈操練」(portable practices)的概念。(2)

「目標明確的活動」是指教會領袖要認真檢視現有的崇拜、小組、營會等活動,是否有助初職信徒經驗和實踐信仰,是否回應到他們在身分建立、歸屬感、以及人生目標和意義等關鍵議題。初職信徒並非不想參與教會聚會或活動,但他們個人時間很有限,因此會期望教會的活動是目標明確的,不然他們會感到浪費時間、不滿足,甚至生氣。在計劃活動時,教會領袖可坦誠收集初職信徒的回饋和建議,也可邀請他們一同構想如何舉辦活動。初職信徒有創意和能力,而他們的參與又能令他們感到自主和有擁有感,同時又能確保活動是有效回應到他們的需要。

「便攜式的屬靈操練」是指一些信徒可以在教會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屬靈操練。初職信徒生活忙錄,難以時常身處教會。而且信仰不應只停留在教會中,也不應只停在傳遞知識,而是要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以下是一些合適初職信徒的便攜屬靈操練:反思生活經歷和意識省察、分享見證、安息日的操練、定時短禱、彼此接待(hospitality)。

另外,書本和網上信仰資源也是便攜式和有幫助的信仰資源。初職信徒有時沒空出現在講道的場地,但若有文字、錄影或錄音,他便能在坐車時、上班中的休息和加班時間中收聽。再加上講道的內容未必能全面回應到初職信徒的需要,若牧者能整理和推薦合適的便攜信仰資源給信徒,又或者是鼓勵信徒間更多分享和交流對他們有用的資源,這也有助信徒在教會外能持續自我餵養。有受訪者分享他訂閱了一個信仰 YouTube 頻道,有次他加班至凌晨一、二時,看到頻道有新節目上架了,他便停下手上的工作去觀看節目,他感到當中的內容是忙碌工作中的滋養和安慰。

三、Faithing 和 Doubting 的空間

初職信徒在 TSW 中,常會遇到不同的信仰反思和重整。受訪者有提及的包括:失去明確的成長和努力的路徑、對自己的召命感到更模糊;重新反思信耶穌和傳福音是甚麼意思;因工作時間未能參與母會的聚會和服事,因此重新反思教會生活對自己的意義,以及探索其他信徒群體和與神相處的方式;對職場中的文化、倫理和對錯感到困惑和掙扎。

針對這點,筆者想以 FYI 提倡的 faithing 的概念去回應。(3) 信仰(faith)不應被視為「一套靜態的信仰觀念」。我們不應把信仰視為一個名詞,而是應視為一個動詞(faithing),即是「一個建構信仰觀念的動態過程」。很多人以為信仰是固定不變,變是不好的,變即是失去信心。在這觀念下,若牧者聽到信徒分享以上種種 TSW 中的信仰疑問和掙扎,便會感到擔心和驚恐,怕信徒會失去信仰,因此會想快些教導和修正他們。但這樣會令信徒感到被拒絕和責備,甚至令他不想再把內心的疑問分享出來。

Faithing 和 doubting 是信仰成長的過程。信仰疑問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是成長的契機。沒有人會剛好在初信的時候,就吸收了一套完美的信仰觀念,永遠不需要再反思和更新了。若是我的信仰觀念有所更新,那必定意味我要先 doubt 和放下既有的觀念,才能擁抱更新後的觀念。因此,faithing 和 doubting 是信仰成長不能分割的部分。

初職信徒在 TSW 中遇到信仰疑問和反思,正是他們最需要分享出來,與人傾談的時候。「對信仰有毒的不是疑惑,而是沉默」。 (4) 很多時,當初職信徒能夠把心底的信仰疑問分享出來,而不會受到批評和責備,他們已經感到很大的釋放和安慰。

接納一個信徒會有疑問,不代表牧者只需要放手不管他。我們可以與他一同努力去思想和回應那個信仰疑問,一同尋找和建構答案。一同查聖經、找書來看、在網上找短片,或是一起討論,一起問人,一起嘗試實踐一些新的信仰理念。若有人能陪伴他們跨過疑惑,他們的信仰會更堅韌;相反,若有人責備和禁止他們 faithing,他們的信仰便會變得脆弱。

結語

TSW 是一個信徒會不斷遇到信仰衝擊、疑問、反思和建構信仰的旅程。教會應按 TSW 的獨特處境給予針對性的教導和牧養,給予安全的空間去讓初職信徒分享、討論信仰疑問,並且牧者也應堅持與他們同行和探索信仰。那麼,TSW 不單不會是信徒流失的危機,反而是信徒能茁壯成長的契機。


  1. Kathy E. Kram, Mentoring at Work: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Seri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5),72-73.

  2. Steven Argue and Caleb Roose, Sticky FaithInnovation: How Your Compassion, Creativity, and Courage Can Support Teenagers' Lasting Faith (Pasadena, CA: Fuller Youth Institute, 2021), 115-125

  3. 卡拉.鮑威爾、傑克.穆德、布拉德.格里芬著:《當教會遇上年輕人 : 堂會年輕化的六大關鍵》,蘇綺寧譯(香港:學傳,2024),頁 148-149。

  4. 同上,頁 147。

Previous
Previous

職青參加跨文化體驗

Next
Next

參加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