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屬靈運動面對青年人流失的掙扎
Bridging the Campus
撰文:Terence 何國峰同工
引言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簡稱「教新」)於 2025 年發布了「2024 香港教會普查」,數據反映 2019 年至 2024 年間香港教會的最新變化。普查指出教會面臨著青年群體流失以及嚴重的「斷層問題」:堂會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高於香港整體人口的老齡化比例;青少年(15 至 24 歲)會眾比率下降(僅佔總會眾 8.2%);15 至 44 歲的會眾比率也不足總會眾的 30%。(1) 面對人口老齡化、青年流失及教牧傳承等危機,結構性影響似乎仍在持續。
過去幾年,校園的核心門徒人數持續減少,從過去每年約 200 位降至如今 100 多位,無疑印證了上文所提的趨勢。作為具 53 年歷史的「老牌」校園福音機構,我們與眾教會同樣於這變革中思索與掙扎。筆者相信,光追求數字上的維穩或緬懷昔日的輝煌並非事工的核心,而是應該坦誠面對時代的需要。筆者冀望透過本文,分享校園事工近年所面對的挑戰與探索,藉以彼此激勵,共同面對洪流。
校園面對的掙扎與回應
一、碎片化的信仰歷程
AI(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現今信徒能輕易從多個來源接收基督教資訊,真理的傳遞也不再侷限於單一系統。以往的門訓模式,預期青年人在中學已建立了穩固的信仰根基,升讀大專後理應專注於建立使命。然而,近年在前線發現不少大專信徒的信仰根基存在落差。偶然翻閱聖經應用程式,或觀看 Threads、YouTube 等已然形成一種新的閱讀常態。這並非指他們缺乏追求真理的心,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已習慣面對海量而碎片化的資訊,因而難以長時間專注於深度和複雜的整理。零散的知識也不利於建構紮實且能處境化的真理實踐。對於這一代,培養其整合信仰碎片、構建靈活回應不同處境的能力,尤為關鍵。
過去的門訓模式,我們期望門徒建立穩定的靈修習慣,偶然輔以讀經計劃為推動。然而,從實戰經驗中我們體會到,單純設定目標的效果有限。關鍵是,他們需要有實際的榜樣和群體導引他們,共同體會神話語的深度和能力。過去 1 月的大專營會,我們嘗試省卻一些「奮興」環節,在一連 3 天的早會中,以 1 個多小時的小組形式,與 300 多位大專生一同查經式靈修— 「沉浸式」的體驗、小組討論、輪流即場提問和對答。意想不到的是,許多大專信徒在是次營會中領會到神話語的豐富,也明白群體對於探索真理的重要性。他們坦言,此次營會少了幾分「奮興」熱度,然而營會結束後,卻奇妙地萌生了對聖經的自發渴慕。其中有學生分享,這是他們信主以來第一次深刻明白所相信的神是誰,進而領受福音的真義。
誠然,生於「碎片化」的世代,單靠一兩次「沉浸式」體驗並非治本之道。筆者相信,今日的大專門訓比以往更需要培養以真理辨識各方資訊的能力。當大專信徒明白真理如何與我們 ( 的時代 ) 有關,自然樂意踐行「凡主所吩咐的,都教訓人遵守」( 太廿八 20)。正如「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 簡稱:FES) 近年出版的《與「問題」大專生展開信仰對話》序言所提到,今日教會的問題不是沒有正確答案,而是身懷答案卻忘卻了正要回應甚麼問題。 (2) 或者,年青人需要的不再是更多的節目,而是返璞歸真的信仰。
二、「條件式自尊」的文化
近年,突破機構出版的《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提到,近 60%香港青少年呈現「條件式自尊」。(3) 這反映即使父母接納子女失敗,青年仍以父母期望為目標,常以外在表現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誠然,大專生所面對的壓力是前所未有,外間電影和新聞屢有呈現,故筆者在此不贅。多年來,學傳的校園事工都帶給人「Chur 爆」的印象,(4) 不時亦以數字作為其中檢討的依據。即使我們無心傳遞,也難免塑造了追求成功的敍事。試想,當大專門徒面對外部與內部群體相同的敍事,他們與福音的距離有多遠?此乃筆者憂思所在:深感這可能需要一場文化革新,注定需要歲月的沉澱,仰賴群體的勇氣。
我們急需回到真理的亮光下,重新塑造對「成功」的理解。感謝神!筆者有幸見證群體革新的雛形,有團隊嘗試提供空間,讓成長階梯較複雜的門徒以門訓「試堂」的方式探索召命;有團隊則嘗試以身份(identity) 、歸屬 (belonging) 、目的 (purpose) 建構佈道進路, (5) 更適切地詮釋福音;有團隊在檢討會中,探討生命如何被基督轉化的程度,而非單純的數字增長⋯⋯凡此種種,都是革新萌芽的片段。筆者以為,假如機構和教會領袖將足夠的安全感放在基督身上,妥善賦權並共享領導,那麼革新之路將不遠矣。
結語
論述至今,筆者似乎仍未直指青年流失的核心癥結。實則,流失僅為表象,其背後所呈現的結構性問題,方為我們真正應當探討的。筆者冀望此文能收拋磚引玉之效,期盼眾機構與教會共同建構使人經歷和明白福音的群體,忠實地完成神所賦予這時代的使命!阿們!
營會查經式靈修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4 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4),24。
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團友及畢業生,《與「問題」大專生展開信仰對話》之序言,蔣文忠(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24),3。
彭正雄和陳碧凌,《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香港:突破,2025),36-37。
“Chur” 這個詞在香港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非常流行,它可能是香港粵語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由廣東話或英文的某些發音或概念演變而來,最終形成的一個獨特潮語。
近年機構與美國富勒神學院合作,推動 Growing Young(讓教會年輕化課程),其中一本參考書強調年輕人有三 大 關 注。 參 Kara Powell and Brad M. Griffin, 3 Big Questions That Change Every Teenager: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Conversations and Connection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21), 91-191.